他们研发的Stentrode脑机接口设备,堪称一个天才般的设计。它不像马斯克的Neuralink那样需要开颅手术,把电极直接插进大脑,而是通过颈静脉进行微创植入,就像给血管里放了一个小支架。这个“支架”上布满了16个电极,能“偷听”到大脑运动皮层发出的“我想动一下”的微弱电信号,然后把这些信号翻译成电脑能懂的指令,从而实现意念操控。
所以你看,马克在视频里用“意念”打出的每一个字,玩的每一局牌,都是他冲破身体束缚,拼尽全力向世界发出的呐喊。这背后不是冰冷的技术炫技,而是一个被困的灵魂,重新拥抱世界的滚烫温度。
不只是“能用”,更是苹果生态的“温柔一环”
看到这里,你可能会问,这技术听起来很厉害,但它和我们普通人有什么关系?关系太大了。这不仅仅是一个医疗奇迹,更是苹果在下一盘大棋。
不知道你是否还记得,早在2014年,苹果就推出了一个叫“Made for iPhone”的助听器协议。这个协议让助听器能和iPhone无缝连接,彻底改变了听障人士的生活。
而现在,苹果正在做同样的事情。他们正在开发一个叫BCI HID(脑机接口人机交互标准)的协议,并计划在未来的iOS 19等系统中,将其原生集成到“辅助功能”里。
这是什么概念?
说白了,苹果想把脑机接口,变成像今天我们用蓝牙耳机一样简单、标准化的辅助功能。未来,无论你用的是Synchron的设备,还是其他符合标准的公司产品,都能无缝连接你的iPhone、iPad。苹果不仅自己在做,更是在为整个行业铺路,让科技的福祉能够覆盖到更多需要帮助的人。
脑机接口的三条路,你更看好哪一个?
当然,通往未来的路不止一条。目前全球的脑机接口技术,主要有三条“赛道”:
苹果+Synchron的“微创派”:走血管,不动刀。优点是安全、风险低、恢复快。缺点是离大脑神经元隔了一层血管壁,信号精度稍弱,目前只能进行一些基础操作。它就像是在你家墙外装了个监听器,能听到屋里的大动静,但窃窃私语就听不清了。
马斯克Neuralink的“硬核派”:直接开颅,植入大脑。优点是信号强、精度高(1024个电极),理论上能实现非常复杂的操作。缺点是手术风险高、成本昂贵,像是在你家客厅里直接安了个24小时监控,啥都能知道,但过程有点吓人。
中国团队引领的“无创派”:戴个“脑电帽”就行。优点是绝对安全,没有创伤,有消费级潜力。缺点是信号容易受干扰,想象一下在闹市区听悄悄话,难度可想而知。不过,咱们清华大学团队已经把解码准确率做到了95%,非常了不起!
这三条路没有绝对的好坏,它们分别满足了不同场景的需求。但苹果选择的“微创”路线,无疑是在安全性和实用性之间,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,也是最有可能率先大规模落地、惠及普通患者的方案。
写在最后:科技的终极意义,是让人成为人
当然,每一次颠覆性的技术进步,都会伴随着争议。有人担心脑电数据的隐私安全,有人忧虑技术被滥用的伦理风险。这些担忧非常必要,它们是确保科技这匹“野马”始终朝着正确方向奔跑的缰绳。
但今天,当我们看到马克·杰克逊通过自己的思想,重新与世界建立连接时,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希望。这项技术没有剥夺任何东西,它只是在“归还”。归还一位父亲给孩子发信息的权利,归还一位爱人表达思念的能力,归还一个独立个体应有的尊严。
苹果这次的演示,与其说是“脑控”,不如称之为“赋能”。它让我们再次确认,科技发展的终极目的,不是创造神,而是让每一个身处困境的人,都能更有尊严、更有质量地,继续作为“人”而活下去。
这,或许就是科技最动人的光辉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