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内涵意义不同:
“特定称谓”指对某个人或群体、事物、事件、地名、荣誉、名号、节日等所赋予的特定的名称或简称,它是有专门的指代对象的。
“特殊含义”则是指在特定、具体的语境下,某些词语或短语、句子所具有的不同于常规的含义,产生了新的含义,具有另外的意思。
2.指代对象不同:
“特定称谓”通常用于具有专属性的名称,明确指向某个具体对象的专有名词(人名、地名、事物、事件、称号、节日等),如“三好学生”、“五一劳动奖章”、“十一国庆节”。
“特殊含义”使用的场景范围则要大得多,几乎适用于所有的词语、句子和语境,是对某个词语或句子在特定情境下的特定意义的理解或诠释。
3.语法功能不同:
“特定称谓”在句子中多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,通常作句子的主语、宾语或定语成分。
“特殊含义”的对象既可以指具有名词属性的词语或短语,也可以指任意词性的词或短语。因此,这些词语或短语,可以作为主语、谓语、宾语、定语、状语、补语甚至插入语来使用。除此之外,如果某个句子加了引号,其句子的整体含义也可能改变了原意,具有“特殊含义”的属性。
4.情感色彩不同:
“特定称谓”感情倾向性明显,多有庆贺、敬重、亲昵等情感色彩。
“特殊含义”也有感情倾向,但感情的性质则要复杂得多,褒贬皆有,而且,相对于“特定称谓”来说,“特殊含义”表达情感的方式可能更多面——既有显性的一面,也有隐形的一面——多数情况下,体现为一种隐喻或转义,内涵隐晦含蓄。当然,“特殊含义”也有不涉及情感色彩的变化的。
5.语境依赖性不同:
“特定称谓”相对独立,不依赖于特定语境。“特定称谓”的词语,往往是约定俗成、法律法规所认定、深为大众熟知的。如,一提到“五四青年节”,大家都知道其所指内涵。
“特殊含义”则高度依赖于具体语境,离开特定语境则无法理解其含义,如,离开了《包身工》的语境,估计你猜不出“芦柴棒”是什么意思。
6.文字符号与意义关联度不同:
“特定称谓”的名词与其所指对象具有直接对应关系,如“辛亥革命”,即指发生在中国农历辛亥年(清朝宣统三年,公元1911年)、旨在推翻清朝专政帝制、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。
“特殊含义”则是间接的对应关系,这种关系相对隐晦而复杂,需要读者深度思考才能解得含义,如,你看到“眼镜蛇”三字,你真的以为说的是动物眼镜蛇吗?
7.语体风格不同:
“特定称谓”用引号标明词语,是为了突出、强调其专有性,多用于正式语体,适应于正式场合和书面语体,如通知、新闻、政论文、科技文献、法律文件等,如“希望工程”。
“特殊含义”用引号则是为了标明词语在特定语境下的特殊含义,可在各种场合和语体中灵活运用,包括文学语言、口语,如“活菩萨”等。
8.表达效果不同:
“特定称谓”能够明确指代出对象,用来标识和强调事物,突出事物某些特点,便于表达交流,增强表达的准确性。
“特殊含义”则能够使语言表达丰富、深刻,意味隽永,增强语言的艺术性和语言的表现力。
9.理解难度不同:
“特定称谓”相对容易理解,因为其指代对象明确而唯一。
“特殊含义”则需要根据具体语境理解,难度相对较大。
10.修辞手法不同:
“特定称谓”往往不使用修辞手法,如果使用修辞手法,基本以借代为主。
“特殊含义”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则要丰富得多,比喻、夸张、象征、双关、拟人、反语等修辞手法都可能被用到。严格地说,当引号具有讽刺、否定、嘲弄、反语的作用的时候,虽然我们一般单列出这种用法,但实际上它也是属于广义的“特殊含义”。
一段话总结:
“特定称谓”在于突出强调某一词语或短语,使其在文本中更具辨识度和重要性。它们并不改变词语的原意。
“特殊含义”使原本普通的词语变得“不普通”起来。词语原意被改变或异化,在特定语境下获得新的解释和意义,以适应上下文的需要。